“如果不采取措施,屯堡傩文化终将消亡。” 53岁的秦发忠看着挂在墙上的傩雕面具缓缓说道。
2025年3月3日,贵州大学文学院“古韵今风”团队赴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开展田野调查,对安顺屯堡文化市级非遗传承人、贵州省省级技能大师、工艺美术大师秦发忠先生进行了专题访谈。
自14岁起,秦发忠就为补贴家用开始向村里的长辈学习傩雕技艺。“当时并不知道做这个有什么用,只知道学好这个才能让家里人不饿肚子”。秦发忠虽然是为了解决生计才学习傩雕,也不妨碍他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与执着。经过刻苦的训练后,秦发忠成为了安顺远近闻名的傩雕大师。但好景不长,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他也因为傩雕工艺品的销路犯了难。“当时县城里的人都不太知道这是什么文化的产品,只知道是工艺品。”为了找到傩雕的出路,他辗转多个大城市,在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都开辟了一些销路,挣到了些钱。但随着面具的买卖越做越多,他也多了一些对于面具本源的思考。“每次有人问我这面具代表着什么,有什么历史的时候,我心里满是对自己的拷问,为什么当时没有去多了解相关的文化。”作为自己花费了整个青春去掌握的技艺,如果就满足于简单的商品交易,他心有不甘。他提到地戏文化多年传承下来,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歪理”存在,使得地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师傅都会“留一手”,一代又一代的“留一手”,导致每一次传承傩雕文化都在丢失一些东西,到他这一代已经明显有着只知其做法不知其来源和意义的“文化空心”现象。
“文化必须找到自己的根,明晰自己的本源才会有生存发展的土壤”。秦发忠先生深入安顺西秀、平坝、普定等县区的村寨,针对傩雕文化与地戏文化的源流进行了搜集史料、拜师学艺的研学工作。随着秦发忠先生的四处访学与潜心研究,研究视野逐步放眼全国,经过他游历全国多地的考察,他也对国内傩文化的发展动态有了自己的把握。可回到故土的秦发忠为家乡文化传承而担忧的情绪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在有了全国研究视野之后果敢地认为缺少物质载体和现实地基的傩文化在可能会走向衰落。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的2010年,他的三个梦想逐步清晰。
他的第一个梦想是为傩雕文化开设一个能够落地生根的博物馆。 2015年,他东拼西凑、掏空家底只为建立一座属于自己故乡的傩雕文化艺术博物馆,直到2016年终于落成,安顺的傩雕面具不再是飘荡无归的浮萍,而是脚踏实地的“傩文化”图腾。截至目前,这座免费开放的傩文化博物馆,已经接待了超过45万人次的游客与学者的访问。
他第二个梦想是为地戏的传承文化出一套书著。这源于他多年的研究与传承实践中对于言传身教的传承形式的担忧。“一些关于傩戏内在仪式流程等程序性的东西不去用文本化的方式记录下来,必然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受损甚至丢失。”
第三个梦想则是他希望通过他个人的微薄之力带动地区的文化传承在法律层面能够更受重视,在经济层面能带动周边共同致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承文化的队伍中来。秦发忠在2025年年初向政府提案要加大在保护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政策的官方引导力度的投入。他提到,好的传统文化脱离了政策的保护,就只能放任自流的消亡,因此在保护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性宣传和引导对传统文化而言就如生根发芽所需的土壤,就如抵御时间洪流的阵地,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在保护文化的过程中的职能要转变,从主导到服务或者说引导是有很大区别的。”如今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他认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建设是关键,地方留不住人才。政府应该应对这一窘境真正做到重视人才队伍的发展,平衡人才的价值与报酬。
三个梦想都展现了秦发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独到观点,这源于他对于本土文化传承的一腔热血,也深刻反映了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呼吁保护的声音不再只限于寻求关注,而是落实到具体的实用性行动中来。
在数字文化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常作为“小而美”概念化存在着,使之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极易陷入“被动落伍”的状态,从秦发忠先生作为传承人的视角出发我们能洞见文化保护工作中的薄弱层面,为做好宣传与保护工作提出重要的建设性意见。贵州大学“古韵今风”团队在此次访问调研中也有幸成为秦发忠先生讲授傩文化、地戏文化的学员群体之一,深刻了解了屯堡文化的演变发展历史和秦发忠先生在保护地方文化做的探索与励志故事,拓宽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知视角。
展望未来,秦发忠认为贵州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特色文化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以及高校、行业等社会各界同好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迈上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台阶,贵州的文化品牌能够借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贵州发展社会物质经济提供不竭动力,为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图/文:范欣冉 张珂
一审:罗兰
二审:赵永刚
三审:陈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