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下午,由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主办,贵州大学文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总第1015期“溪山论道·文科讲坛”(2025年第17期)在贵州大学文学院10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务正进行讲授,贵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永刚担任本次学术讲座主持人。
本次讲座以“清代文学特征的思考”为题,主要分为两种美学范式的兼容、清代文学自性的构建、时代审美风尚的变迁、文学批评传统的赓续四个部分。
讲座伊始,潘教授以严羽《沧浪诗话》“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为理论锚点,梳理出曾国藩“雄奇与淡远合一”、姚鼐“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的哲学化表达,将阴阳学说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实践法则。袁枚“巨刃摩天,金针刺绣”的意象,揭示了清代文人对“力量”与“细腻”这对矛盾体的诗性解构;曹溶“以香艳之句发豪宕之怀”的论断,更将女性柔美纳入男性气概的范畴,呼应宋代“美男子文人化”现象,推动审美范式从“壮美”向“优美”转型。这一过程中,沈德潜“温柔敦厚,诗教也”的论断,标志着文学批评从伦理规范向美学范式的彻底转向,完成了“刚柔并济”二元美学的哲学化建构。
讲座过程中,潘教授讲述了清代文人以“文体范式突围”为突破口,在复古焦虑中寻求融合创新。面对明代复古派“辞雄调古”的流弊,潘遵祁“取径自清,进以沉博绝丽”的论断,暴露了清代文人在“在传统中开新境”的双重焦虑。诗歌领域中,李开先对七子派“无沉着、冲淡意味”的批判,与钱基博对竟陵派“以幽冷救绚烂”的反思,共同指向清代文人规避极端化倾向、在融合中确立自身坐标的深层诉求。叶燮“从来豪杰之士,未尝不随风会而出,而其力则尝能转风会”的观点,更凸显了其“卓然自命”的追求——既非全盘复古,亦非盲目创新,而是试图在传统范式中寻找新可能。然而,桐城派“义法说”虽实现“古文”与“时文”的融合,却因过度强调“义理”而陷入“雅洁有余,生气不足”的窠臼,印证了“调和即消解”的文体困境。
最后,潘教授认为清代文学批评在“理论雄心与实践裂痕”的悖论中,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永恒命题。叶燮“厌陈熟者趋生新,厌生新者返趋陈熟”的循环论,道破了清代文人试图以“刚柔相济”“巧壮合一”破解创新与复古矛盾的终极困境。刘熙载“妥溜中有奇创,清空中有沉厚”与冯金伯对叶梦得“简淡中时出雄杰”的评价,表明清代文人对“对立文风融合”的追求已上升至艺术本质层面;但黄侃“既非执一而鲜通,亦非杂用而不次”的警示,却揭示了过度追求融合可能导致的风险。这种理论雄心与实践效果的割裂,使清代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总结前代传统,更在于揭示艺术创作的永恒困境:如何在融合与突破、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度”的智慧。这种“未竟的融合”,恰是古典文学向现代转型的必经之路,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反思空间。
图|文 黄奕
一审:周贤军
二审:赵永刚
三审:陈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