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由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主办,贵州大学文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总第1032期“溪山论道·文科讲坛”(2025年第34期)在贵州大学文学院10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巩本栋进行讲授,讲座由贵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永刚教授主持,文学院教师黄海、张军、陈艳、付星星以及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参加。
巩本栋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例说”为题,围绕 “文学与文献学的结合”“以作品为中心的研究方法”“跨学科视角的融合” 三大维度进行阐释,并结合具体文本案例,系统剖析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路径。
巩本栋强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以作品为中心,既要将文本视为有生命的情感载体,又需借助古今文学理论挖掘深层意蕴。他以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为例,通过对比《湘夫人》《古诗》《江南曲》等经典文本,阐释意象的情感传承,揭示诗人借典故传递的幽微心绪,并引用苏轼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 的美学观点,说明古典诗论对现代文本分析的启示价值。
巩本栋指出,文学方法需与文献学、史学、哲学等非文学方法有机结合,并以具体案例论证。针对岳飞《满江红》的有关学术争议,他梳理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夏承焘《岳飞满江红考辨》等学者的考据观点,同时结合邓广铭 “贺兰山为泛指” 的文学解读,指出艺术真实允许超越地理实指,追求典型性。同时他以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与王安石 “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 为例,结合程千帆先生相关分析,他指出文学方法又应与文献学、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等一切非文学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说明文学现象和解决研究中的问题。
巩本栋特别强调学术研究的伦理与理想:呼吁研究者保持对学术的敬畏之心,注重文献出处与论证逻辑。他引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强调学术研究应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格塑造,以 “讲求义理实学” 的南高学风为典范,反对功利化研究。
本次讲座深化了贵州大学文学院师生对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认知,激励了研究者在坚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以更开放的视野探索文学与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的交叉领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注入新活力。
图:黄奕
文:罗丽
一审:周贤军
二审:赵永刚
三审:陈爱东